陶都宜興,從陶瓷藝術的角度看,紫砂行業一直是文人墨客、 達官貴人所倚重的陶器,也出了如時大彬、陳鳴遠、邵大亨、顧景舟等“狀元”??商斩家伺d 出產的陶瓷門類較廣,其中著名的還有均陶、青瓷等。本文介紹的就是江蘇省陶瓷藝術名人、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,原均陶工藝廠研究所所長、現為陳復澄藝術館總工藝師葛岳純先生。
葛岳純出身于丁山白宕的制陶世家,其先祖是大清乾隆年間名震江南的制陶名匠葛明祥。當年葛明祥生產的花盆、花瓶、火缽等宜均器皿,以工藝精湛、釉色端莊、造型豐富、美觀大方而在宜興陶業青史留名。今天的葛岳純從五十年代跟父親學藝至今,從事均陶藝術已半個世己,五十年來,他所創作的《花盆》、《陶臺》、《地震儀》及大型紫砂雕塑《吉祥如意對象》等多次獲得全國陶藝評比一等獎、江蘇省創新評比一等獎、 全國同行業評比金獎等幾十個獎項,《特大長方盆景花盆》及《對象》選入國務院紫光閣收藏陳列。近年來,葛岳純先生涉足紫砂藝術,設計、創作多件令人驚嘆的紫砂陳設陶藝,也與許多文化界名人合作創作了許多紫砂壺藝和陳設性作品。
他的特大紫砂藝術盤,可謂創歷史之最,直徑達110公分,再由著名陶刻家陳復澄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阮文輝等陶刻裝飾,書法、繪畫、陶刻幾種文化氣息互相輝耀,造型工藝顯得厚重雄健,氣勢恢宏,令人嘆為觀止。
他的紫砂壺藝,秉承紫砂工藝傳統,材質純正,色澤潤和,形態端莊,各部位布局合理,把玩時手感舒心,具有很高的審美和日用價值,他和一些書畫名人合作的精品,猶如美玉精雕,集材質、造型、書法、繪畫、陶刻五美于一體,更顯中華文化之風流。
葛岳純師傅在傳統陶藝之所以屢屢成功,關鍵是他掌握許多人知道,而有的無法去做,有的不想去做的秘訣:第一:善于思考創新、設計美好的形體,他常說:一件樣子七歪八倒很不協調的陶器,即使做工最精細,也難吸引人去喜歡。第二:工藝要精到,他在制作成型時,對坯體的每一根線、每一處圓、每一只角都認真地、直是直、曲是曲、渾是渾、清是清、圓是圓、挺是挺,一絲不茍,絕無那種“ 別人可能不會發覺”的僥幸心理,他常說:“生活” 是做給自己看的,只有自己看了滿意了的作品,才有可能讓別人喜歡。第三:制作坯體時,特別大型藝術陶,要考慮到便于窯爐中燒成。因為陶器不是繪畫,不是木石雕刻,畫好、雕刻好就大功告成。制成坯件后只是成功的第-步,更重要的是放在窯爐中高溫燒成。如果坯體厚薄不勻、體重上重下輕,都會在窯爐中爆裂、變形,從而前功盡棄。正如有人稱陶藝為土與火的藝術,原因也在于此。
葛師傅在八十年代曾制作過一-件陳設藝術陶《仿古代的地震儀》,高2. 6米,直徑1. 8米,造型古樸典雅、莊重大方,主體以渾厚的均釉裹照,八條云龍倒掛在主體上,口中含珠、云龍以金黃釉施彩,地上八只蟾蜍,昂首張口,如果龍口有珠吐出,蟾蜍正好接在口內,也就是說,這時該方發生了地震。這件均陶仿古代地震儀,因工藝難度大,成型、燒成不易,至今無人能再制作,成為均陶工藝史上的絕世珍品。
葛岳純先生的作品,在海內外有著很大的影響,原人大副委員長布赫、原文化部部長高占祥、原中國文聯秘書長尹瘦石等領導都曾對他的作品給子了高度評價。
葛岳純先生全手工制陶從大件到小件,從日用到陳設,從器皿到雕塑等等技藝之全面,尊他為“制陶狀元”,當之無愧。
時順華
原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館長
江蘇省陶瓷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